我的首页
我的作品
展览展讯
我的相册
艺术资讯
推荐艺术家
媒体介绍
联系方式
评论文章
组织机构
绿云一行从西安回乌市,中途在武威专做停留,是叙亲情之情。同时,也是受“默耕堂”主人之托,特意送给我一本他的绘画作品集。这些天,一有闲暇,便用心翻阅,真的是爱不释手。 “默耕堂”主人一生与画为伴,其主要精力放在了临摹唐代墓室壁画方面,“有人轻视临摹,尤其是纯客观的临摹,殊不知壁画临摹看似简单,但要想达到神形兼备的‘乱真’程度决非易事”。“默耕堂”主人对“临摹”有这样的认识:“唐墓壁画的临摹工作,应看作是面对壁画在与唐人对话”,这种认识非常深刻。“默耕堂”主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把自己的情感融于临摹之中,决不是简单的翻版或“照猫画虎”。他说:“面对原壁时的直观感受强烈,仿佛让我体会到当时唐人画工们面对素壁时的从容和自信,以及他们作画时,运笔时的起、承、转、折的‘运笔’特点,均显现无疑。这只有数十年的深入其中,并认真感受其内涵,才有可能摹写得接近原型的艺术表现精神,这是印刷品所无法达到的。尤其是原大尺寸的客观摹品是其原壁作品绝好的替代品,适合原壁不能直接出展的最佳摹本仿真品”。“默耕堂”主人“沉浸在此数十年,所得所悟颇感得来不易”。所以看他临摹的壁画,是融入了自己的理...
4月28日在姚家园知青文物展上遇到一赴甘肃知青,问起是否认识曾在山丹军马场,后到陕西省博物馆工作的李国选,这位赴甘肃的知青说当然认识,随即拨通了与李国选的电话,几句寒暄将电话转给我。我从对方率直的语气:“你上哪去了……”心情也一下激动了起来:“我一直没动地儿,可不见你!”彼此想见,一直没见的一问一答,似有责怪。自小我们在一起,“文革”时他去了山丹军马场,我已去了新疆,之间只见过一次。 李国选与我从1956年上小学一至四年级为同班同学,性格爱好完全一致,就连长相都令姐姐说你们俩一样。我住在后孙公园,家里人都知道他。他住在西琉璃厂路北小胡同国门关,肖长华、连阔如等文艺界名人也住此。文化一条街的琉璃厂让住在这附近的人少不了渲染上传统文化艺术的基因。一天,我带一父亲厂里印制的庆祝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成立40周年的宣传画到了他家,作为了小朋友之间的见面礼,他挂在墙上好几年。他住的自宅独门小院种有鲜花、银杏树;三间北房打通,隔扇上贴一张万明路日式船形转角楼——新世界游艺场广告画,画上有路上行走,坐在马车上穿和服的日本人。在他家我见到了出身旗人,梳着卷发,看着比我母亲年轻有文化,待我们小孩...
当一位绘画者创作一幅作品时,他试图表达什么?传递什么?甚或在他的潜意识中思考什么?追求什么?总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在其作品的色彩运用、行笔技法或谋篇布局中,这无疑是作者的艺术追求所在。这种追求的前提,势必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而对生活有所透彻的感悟,方能迈出创新的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长安画派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创作要率,应该是振耳发聩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李国选先生便是这个画派的践行者和传承者。纵观李国选先生的画作,承袭传统、走向生活,最终达到艺术再现,是其对艺术创新的苦苦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范筹。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而文人士大夫等文化是流。源与流相互统存,尊重和吸收源的博大,其流才能得以发展和壮大。” 年过花甲的国选先生对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感悟。他十余岁时便在北京“少年宫”国画班正规学习,对绘画如痴如醉。在他年少时看到徐悲鸿的画作时,便成为徐悲鸿“故居”里的常客。“经常以朝拜者的心情,三...
翻开《默耕堂》画册,一幅幅精美的绘画、书法立即跃入眼帘,步步引人入胜。古朴的唐墓临摹壁画、厚重的写意水墨画、独特的油画、粗犷的书法,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陕西历史博物馆画家李国选,数十年来勤奋钻研,默默耕耘,继承长安画派的传统风格,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彩绝伦的美术作品,成为留世的宝贵的财富,给人们带来了特殊美感的艺术享受。 李国选的唐墓临摹壁画,在世间独树一帜。在业务工作中,李国选临摹过的唐代墓室壁画不可胜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临摹壁画细致、逼真,还原性极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使人难以超越。他临摹的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章怀太子李贤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武陵君王韦浩墓壁画《宫女图》《仕女图》及其局部《秉烛仕女图》《观鸟捕蝉图》《持扇宫女图》等作品,华贵美丽,情趣丰富,是唐代宫廷仕女活动、生活的生动反映;章怀太子李贤墓、淮安王李寿墓壁画《狩猎出行图》《马球图》《骑马出行图》《马厩图》等作品,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威武雄壮,是唐代皇室大规模卫队伴随行动的真实写照;淮安王李寿墓、...